查看原文
其他

援塞82天,“铁杆兄弟”都做了什么?

广东发布 2021-10-31

因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蔓延,当地时间7月3日,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欧洲小国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万里之外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看到新闻心不由得揪了起来,“希望塞尔维亚一切安好。”

他所在的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是中国派出的援外抗疫医疗专家组中援助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启程时,塞尔维亚正风雪交加,疫情告急。回国前,当地已进入夏天,疫情已趋平稳,复工复产火热开展。

援塞82天,这些来自广东的专家做了什么?带去了哪些改变?

//碰肘礼、同心结和中国菜//


3月中旬,全球疫情正在快速蔓延,塞尔维亚疫情告急。当地时间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一段电视讲话,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面对全球观众,武契奇宣布塞尔维亚进入紧急状态,并向中国求援。他含泪表示,当困难来临之时,唯一会向塞尔维亚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国。

面对“铁杆朋友”塞尔维亚的请求,中国迅速响应,不但送去大批援助物资,还选派富有经验的医疗专家援塞。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有着丰富“抗非”经验、快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广东来承担。

当地时间3月21日,在发出求助后不到一个星期,塞尔维亚迎来了来自中国广东的“逆行英雄”。他们是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6人专家组,飞机上还满载着口罩、呼吸机、医疗物资、药品。

援塞医疗专家团队来自传染病防治、呼吸与危重症、急诊、感染、心理卫生等专业,覆盖了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关键领域。

在塞尔维亚,他们受到了最高礼遇。总统武契奇亲自到机场迎接,与每一个医疗队员行“碰肘礼”。他将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国旗打了一个同心结,并深情亲吻五星红旗。这一幕迅速刷爆中国的社交网络。

抵达在塞驻地,专家们的第一顿饭竟然是熟悉的中国口味。塞尔维亚不仅在出行上全程以国宾礼相待,还专程请了中国大厨,并安排了精通中塞双语的翻译。异国他乡,并不孤单。

还没倒过时差,专家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走访,足迹遍布该国各大临床医院、公共卫生研究所、病毒检测实验室。

4月20日,专家组走访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火眼实验室

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介绍,虽然当时塞尔维亚的确诊病例并不多,但核酸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国际往来频繁,也为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经过“摸底”了解,结合中国经验、广东做法,专家组无私地向塞方提出了多项防控建议,包括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加核酸筛查点、建设方舱医院、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等。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卫生部长等高层领导多次听取并采纳专家组建议,及时调整国家疫情防控的总体策略。

//“中国”身影踏遍塞国//


疫情防控体系的“框架”搭好,广东专家们把目光转向了医院、研究所等疾病防控与救治一线,现场指导,“查漏补缺”。

3月25日,专家组来到贝尔格莱德一家收治重症病人的定点救治医院,实地考察医院救治布局。

这是来自中国的专家第一次进入塞尔维亚隔离病房。中山一院的呼吸与重症专家郭禹标、中山三院的传染病专家林炳亮穿上防护服,中山一院急诊科副主任熊艳在他们的防护服上写下“郭中国”“林中国”。

3月25日,熊艳在即将进入隔离病房的林炳亮的防护服上,写下“林中国”

在万里之遥的异国隔离病房,他们代表着中国,向同样遭受疫情袭击的人类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一张照片,被媒体报道后再度“刷屏”。

“实地看过,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郭禹标说,他们发现隔离病区里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不明确,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专家组立即向当地医院分享了中国“双通道三分区”的院感防控经验。

4月23日,为更好地解释“双通道三分区”,专家组在医疗机构画图讲解

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在抵达塞尔维亚的第6天,专家组来到诺维萨德临床医院走访。该院院长认为医院的院感防护已足够牢靠,对中国专家指出的院感问题,并未挂心。

作为传染病专家,林炳亮深知,“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他就曾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因被患者感染而倒下。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有些急了。我们不是去指点几句就完事了,既然塞尔维亚把我们当自家人,我就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林炳亮说。

没有犹豫,他以中国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向院长直言问题关键。最终院长承诺进行改进。当专家组第二次到访时,该院的防护措施果然有了很大进步。院长拿出一件崭新的白大褂,亲手给林炳亮披上:“送你白大褂,你就是我们的医生了。”

4月4日,专家组帮助塞尔维亚一线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

肆虐的疫情给人们带来心理创伤。疫情发生后,塞尔维亚开通了心理热线,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多个电话。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侯彩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对医护、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评估并分级分阶段开展心理干预的建议,被一一采纳。不久后,在塞尔维亚的定点救治医院和方舱医院,心理科医生渐渐成为“标配”。

//驰援武汉后,他们来到塞尔维亚//


原定15天的驰援行程很快结束,但此时,塞尔维亚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应塞方请求,中国专家组延长了15天援助时间。待30天期满,塞尔维亚再次挽留中国专家。

援助时间一延再延,专家组提出了轮换专家的建议。塞方也希望中国能派护理专家参与指导临床救治,特别是有武汉抗疫经验的专家。另一方面,夏天即将来临,广东专家们带去的物资消耗大半,也没有带夏天的衣物。

根据中塞双方的协商安排,5月3日,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位专家成守珍、刘大钺、唐可京抵达塞尔维亚进行轮换。同时,郭禹标、熊艳、侯彩兰3位专家完成先期工作,乘坐同一架飞机启程回国。

轮换的专家里,成守珍、刘大钺都是广东省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员。他们刚从武汉返回广州结束休整,又赶赴塞尔维亚。

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2月7日抵达武汉。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她带领护理团队用过硬的技术为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梳理出各类经验指南、流程规范。

除夕夜,中山一院院感专家刘大钺紧急出征武汉,进驻患者最多、病情最重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在这里,他重新设计改造隔离分区,梳理制定了院感防控的系列制度流程。他们带来的武汉抗疫宝贵经验,对塞尔维亚无异于“雪中送炭”。

唐可京是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专家。她向塞方介绍了中国使用CT进行新冠肺炎影像检查的经验,促进了当地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

5月7日,塞尔维亚解除国家紧急状态,开放部分边境。5月11日起,塞尔维亚部分开放幼儿园,5月18日部分国际航线通航,全国开始复工复产。

“路上的人多了起来,企业也重新开工。但此时若忽视了防护,聚集性疫情就随时有可能发生。”刘大钺说。中国专家组分享了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经验做法,提出实用建议。他们还变成“应急救火队”,指导发生了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加强防控。

5月16日,专家组向在塞中资企业捐赠物资

在塞尔维亚各省市,医务人员和民众们都盼着中国专家的到来。穿着红色工作服的中国专家一出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专家组走访了许多中资企业,现场指导和科普。看到专家组的“中国红”,当地华人华侨就吃下了“定心丸”。

5月17日,专家组走访在塞中资企业

//临别前,塞尔维亚给他们送泥土//


援塞82天,专家们和塞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参加了150余场活动,行程遍布塞全境。他们用汗水与真心,交出了一份数据扎实的“成绩单”。

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塞方通过减少人群流动和密切接触,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率,病例的再生指数从初期的3.4降至1.0以下;当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从初期每天不足100人份提升至现在接近7000人份;塞尔维亚成为欧洲国家中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当地时间6月10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即将启程回国。临别时刻,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会见了专家组,并向每位成员赠送了塞尔维亚的泥土。

具有特殊意义的泥土,凝聚着对中国专家们的深情与感谢。她邀请专家们待疫情结束携家人来塞,共同庆祝胜利,感受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感激之情。

“来的时候你们是外国人,走的时候你们是朋友!”塞尔维亚国防部部长武林说,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段特殊时期的中塞情谊。他还为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颁发了象征“保卫国家”最高荣誉的奖章。

塞尔维亚人民的友好与热情,也给专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高层到民众,塞尔维亚用一切方式在表达感谢。”刘大钺最难忘的一幕,是在塞尔维亚一个小城里,当地人看到“中国卫生”的红色队服认出了专家组,纷纷前来合影。他们口音不同,却不约而同地用塞语或汉语向中国专家说“谢谢”。有一对老人,见到专家组专门停下脚步,深深鞠躬。

6月26日,专家组返穗,平安回家

“我们和塞尔维亚,都是走过苦难的民族。铁杆兄弟,更要互帮互助。”林炳亮说,此次赴塞驰援抗疫,让他深切感受到建设人类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如今在他们心里,塞尔维亚也是第二故乡。

如今,他们已经回到阔别已久的广州,但仍然持续关注着塞尔维亚最新的疫情情况。“期待在未来,带着家人一起去塞尔维亚,看看奋斗过的地方。”彭志强说。

*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仔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把广仔设为“星标★”吧~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